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洺州 唐 · 徐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春首馀寒。惟阇梨动止安隐。
弟子虚乏。谬承荣寄。
蒙恩奖擢授洺州。一岁三迁。
自南徂北。既近都邑
忝窃弥深。战惧之时。
惭惶失据。便即祗命。
末由顶谒。瞻望山门。
但增悽断。愿珍重。
匆匆不宣。弟子徐峤和南。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道行无迹。
妙极无象
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
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天人师
示第一义。
师无可说之法。
义为不二之门。
其定也。
风轮驻机。
其慧也。
日宫开照。
其用也。
春泉利物。
三者备体。
谁后谁先。
入无量而不动。
开法华而涌出。
湛兮以有无观听而莫测。
寥焉以远近思维而不穷。
智德皆空。
为真实际。
大悲恒寂。
遍抚偫迷。
月入百川之中。
佛匝千花之上。
修而證者。
元同妙有。
应而起者。
旁作化身。
先大师适来此土。
化身欤。
适去他方。
补处欤。
不可得而知也。
自如来现灭。
四魔横恣。
人天无怙。
寄命崩崖。
胜大敌者。
那罗延身。
销大毒者。
伽陀妙药。
拔陷扶坠。
生大师
大师延陵马氏。
讳元素
字道清
崇高绍兴于法位。
冑绪不系于人间。
慈母方娠。
厌患荤肉。
长至之日
诞弥仁尊。
有异祥。
乳育安静。
既龀
稽首父母。
求归法门。
即日获请。
出依精舍。
如意年中薙度。
江宁长寿寺
既进具已。
戒光还照。
定水澄源
鹅王之不受泥尘。
香象之顿除羁锁。
未之比也。
身长七尺。
体无凡骨。
眉毛际脸。
口若方丹。
目不顾盻。
声侔扣王。
入南牛头山威大师
撞钟大鸣。
入海同味。
迦叶以头陀第一。
大师斗薮尘劳。
闻一知十。
未尝请益。
观法无本。
观心不生。
喻金刚之最坚。
比狮子之无畏。
圆月照海。
高深尽明。
慧风吹云。
宇宙皆净。
威大师摩顶谓曰。
东南正法。
待汝兴行。
命于别位。
开导来学。
于是驺虞驯扰。
表仁之至也。
众禽献果。
明化之均也。
接足右绕。
百千人俱。
大师悉以菩萨呼之。
教习大乘。
戒妄调伏。
自性还源。
无渐而可随。
无顿而可入。
摩尼照物。
一切如之。
吾常默默。
无法可说。
或有信愿双极。
恳求心要。
于我渴仰。
施汝醍醐。
问禅定耶吾无修。
问智慧耶吾无得。
道惟心證。
不在言通。
怀帝释轮。
终为世论。
自净而已。
无求色声。
既悟者小无微尘。
大无三界。
当悟者内珠虽隐。
犹作来因。
药草万殊。
根茎等润。
貌和言寡。
饥至饱归。
或有闻尊称而迁善。
现色身而独得。
我无示念(一作尔念)
道溥慈圆。
食不问咸酸。
口不言寒暑。
身同池水。
饱蚊蚋之饥渴。
道离人我。
顺众生之往来。
贵贱怨亲。
法平等。
故馈甘味而不辞。
同于糗糒。
奉上服而不拒。
齐于弊褐。
俾夫家有道侣。
府无争人。
开元中
本寺僧法密请至京口
润州刺史韦铣洒扫鹤林。
斯焉供养。
有屠者恣刃。
积骸如山。
闻大师尊名。
来仰真范。
忽自感悟。
忏伏求哀。
大师受之。
又白言。
和尚大悲
当应我供。
大师衲衣跏趺。
未尝出户。
公侯稽首。
不为动摇。
至是如其恳求。
忻然降诣。
夫盗隐其罪。
虎慈其子。
仁与不仁。
皆同佛性。
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
今浊流一澄。
清水立现。
诸佛所度。
我亦度之。
天宝中
扬州僧希元密请至广陵
便风驰帆。
白光引棹。
楚人相庆。
佛日度江。
齐鲁倾都来会。
津塞途盈。
人无立位。
解衣投施。
积若邱陵。
皆委于所在。
行无住舍。
礼部尚书李澄时为杨州
齐心跪谒。
为众唱首。
望慈月者。
谁不清凉。
传百亿明灯。
照四维上下。
尘沙之数。
皆超佛乘。
二州以贪法之心。
移牒踰月。
均吾喜舍。
成尔坚牢。
无非道场。
还至本处。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坐灭。
呜呼。
菩提位中六十一
父母之八十五年。
赴哀位者。
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
望寺而哭。
十里花雨
四天香云。
幢幡盖网。
光蔽日月。
其月二十一日
四众等号捧金身。
建塔于黄鹤山西原。
像法也。
州伯邑宰
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
江湖震悼。
曩于寺内移居。
高松互偃。
涅槃之夕。
椅桐双枯。
虎狼哀号。
声破山谷。
人祗惨恸。
天地晦冥。
及发引登原。
风雨如扫。
慈乌覆野。
灵鹤徊翔。
有情无情。
德至皆感。
达摩祖师传法。
三世至信大师
门人达者曰融大师
牛头山
得自然智慧。
信大师就而證之。
且曰。
七佛教戒。
诸三昧门。
语有差别。
义无差别。
根器
各各不同。
唯最上乘。
摄而归一。
凉风既至。
百实皆成。
汝能总持。
吾亦随喜。
由是无上觉路。
分为此宗。
融大师讲法则金莲敷。
顿锡而灵泉满溢。
东夷西域
得神足者。
赴会听焉。
岩大师
方大师
方授持大师
持授威大师
凡七世矣。
真乘妙缘。
灵祥嘉应。
佥具传录。
布于人世。
门人法镜
吴中上首是也。
门人法钦
径山长老是也。
观音普门。
文殊佛性。
惟二菩萨。
重光道源。
门人法励法海。
亲奉微言。
感延霜露。
崇龛座。
开构轩楹。
时惟海公。
求报师训。
庐孔氏之墓。
起净明之塔。
世异人同。
泫然长慕。
僧慧端等。
荫旃檀树。
皆得身香。
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浣
刑部尚书张均
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
广州都督梁升卿
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
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
润州刺史韦昭理。
给事中韩延赏。
御史中丞李丹
泾阳县万齐融
礼部员外郎崔令钦
道流人望。
莫盛于此。
弟子尝闻道于径山
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洗心瞻仰。
天汉弥高。
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
过去圣贤诸功德。
藏志之所至。
无不闻知。
鲁史从告。
况乎传信。
其文曰。
浊金清镜。
在尔销鍊。
磨之莹之。
功至乃现。
膏溃炷然。
光明外遍。
阳升律应。
草木皆变。
启迪瘖瞽。
惟吾大师
息言成教。
舍法兴悲。
辰极不动。
风波自移。
境因心寂。
道与人随。
杳然元默。
湛入无为。
性本非垢。
云何净除。
身心宴寂。
大拯沦胥。
内光无尽。
万境同如。
甘露正味。
琉璃妙器。
遍施大千。
无同无异。
度未度者。
化周缘备。
道树忽枯。
涅槃时至。
我无生灭。
随世因缘。
吉祥殿上。
应化诸天。
寂寂灵塔。
滔滔逝川。
恒沙劫坏。
智月常圆。
刑罚几措推功李林甫牛仙客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唐史论断》卷中
论曰:或问:「开元二十五年明皇用奸人,逐贤相,戮直臣,杀三子,此国事大失,人道几丧也,有何德化,尚致天下讼狱希少」?
曰:国政善恶,皆有后效。
明皇即位之初,励精政事,得姚崇、宋璟、张九龄之徒,继为辅相,尽心赞助,故德化被于人閒。
风俗既厚,狱讼几息。
及在位渐久,怠于政治,虽奸邪乘閒而进,尚有忠贤任事,未至大害于政。
及罢免贤相,专任奸人,直臣言事遂遭杀戮,三子无辜俱以谗死,其他流贬者不可胜道,此固君之大过。
但恶在于内而未及于民,前日为善之效,流风未改,故狱讼尚希也。
林甫自以专任,经岁奸迹渐露,取天下一善事掠之为功,将以掩罪。
徐峤辈小人得希其意,妄托微物,用为灵异,上以固主心,下以愚民听。
明皇惑其事,从而赏之,自此擅威权,起大狱,奸恶日甚,无所不为。
天宝之乱,乃为恶之效也。
为君为相者,勿以目前善迹,便为己功,当顾己之行事如何耳。
善恶之事,未有不效者也。
徐峤称弟子帖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五二
某启:承惠佳篇,岂胜钦服?
昨日见顾,遂当祗诣,曾不为言。
其如清宴佳宾,难复多得。
若曰《春秋》为义,当得徐峤笔法,何用于阇黎称弟子?
南朝起此弊事,遂成风俗。
其如近日士人,佞佛者少,宜于此时,力与革此弊事,惟在贤者为之。
《礼》曰「君子动而为世法」,然则举措其可不慎哉?
金氏世以财雄南方,今乃出佳子弟,甚可爱也。
雄、漠、瀛、霸、保州粉纸,谁谓不可书?
请试察。
唐旧书杂论四 其十二 玄宗以堇酒试张果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七
玄宗徐峤邀迎张果东都,谓力士曰:「吾闻饮堇汁无苦者,真奇士也」。
会天寒,使以堇酒饮
乃引三卮,醺然如醉所作,顾曰:「非佳酒也」。
乃寝。
顷之,取镜视齿,则尽燋且黧,以铁如意击齿堕,藏于带,乃怀中出药,微红,傅堕齿之龂。
复寝良久,齿皆出矣,粲然洁白。
玄宗方信之。
右《张果传第一百四十一》。
神仙之有无,不可得而知。
术士变化,亦何足深怪?
玺书驰使以迎之,诡谋毒饮以试之身,以斯待物,物之微若沤鸟者,尚觉而去之,何足以致异士哉?
论修建景灵西宫劄子元符三年八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国朝诸臣奏议》卷八八、《文献通考》卷九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臣伏睹近降圣旨,修建景灵西宫,拆移元丰库大理寺军器监仪鸾司等处以为地基,奉安神宗、哲宗神御。
极于尊崇,彰乎广大,此可以见陛下奉先之孝;
只移官舍,不动民居,又可以见陛下爱民之仁。
得斯民之欢心以事宗庙,此尧、舜、文、武之用心也。
然而稽之礼意,有所不合;
考之人情,有所未便。
可得而议者有五事焉,臣不可以无言也。
夫国之神位,左宗庙,右社稷。
左,阳也,人道之所乡。
位宗庙于人道之所乡,则不死其亲之意也。
神考建原庙于左,盖取诸此。
今庙据社位,不合经旨,非神考之意。
此其可议者一也。
夫人之所居,必择吉地,故《诗》美卫文公能营宫室,而曰:「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推此心以事其先,则宗庙所居之地欲其允臧,可不择乎?
唐大理卿徐峤有言曰:「大理狱院,由来相传,杀气之盛,乌雀不敢栖」。
盖刑狱之地,必有杀气,人情所恶,古今皆然。
今乃择此以建庙宫,既非吉地,神必不安。
此其可议者二也。
西宫之地,虽云只移官舍,不动民居,而一寺、一库、一监、一司移于他处,却要地基,迁此就彼,彼亦有居民也,不知起遣几家而后可以建此?
被遣之民有所不愿,则失其欢心;
失其欢心,则非陛下爱民奉先之本意矣。
此其可议者三也。
昔者奉安祖宗、帝后神御散于寺观之内,神考合集诸殿会于一宫。
今乃离析一宫分为两处,岁时酌献,銮舆分诣,礼既繁矣,事神则难。
此其可议者四也。
《传》曰:「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
显承殿奉安以来,一祖五宗,神灵协会。
神灵既安,何用迁徙?
宗庙至重,岂宜轻动?
动而宁之,不如勿动之宁也。
虽曲示隆报之心,而未尽宁神之理,此其可议者五也。
凡朝廷举动,茍合公论,则天下人情莫得而议。
一有可疑,则众说蜂起。
凡此五者,臣皆得之于公论而不敢不言者也。
宗庙之事,至重至大,陛下于宰相之请虽已恭依,然礼意、人情有所未安。
难以施行,何惮于改?
伏望圣慈特降睿旨,令三省别行详议,庶于宗庙大事无轻动之悔。
按:论修建景灵西宫二劄子《历代名臣奏议》作左正言任伯雨陈瓘同上。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书亦均作陈瓘上。